我們的臉究竟透露了什麼?
一項開創性的研究,探索我們如何解讀面孔,以及面孔如何揭示我們的內在,讓你也懂得「人臉辨識」。
臉龐是人類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之一,也是唯一集結五種感官,包括嗅覺、味覺、視覺、觸覺與聽覺於一身的身體部位。雖然面容會隨著年齡、意外、疾病或生活方式而改變,它仍是身份認同最根本的標誌。
在這部研究豐富、層次豐富的著作中,作者認為臉部有助於我們理解人性的意義,更是一種社會現象。由文化決定,不斷變化,部分是自然的,部分是人為的。
我們從人的面容中解讀價值:美麗的面容被認為更值得信賴。但面容也反映了我們時代的價值觀:戰後西方青少年可能模仿電影明星的面容,而如今社交媒體卻塑造一代人,他們有著同樣的粗眉毛和噘嘴造型。面容也反映我們文化的價值觀:一種偏見認為日本人難以捉摸,但日本人更注重眼睛,就像在動漫中看到的那樣;美國人則更欣賞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視為空洞的燦爛笑容。我們尋找面部結構相似的朋友和伴侶,社會群體也擁有相似的面部表情。
這本書將追溯到過去,解釋人類歷史上對臉部的認知有何不同,也追溯到現在和未來,因為深度偽造、機器人、臉部移植和臉部辨識正在擾亂我們關於身分和外貌的基本觀念。人類的93%溝通中來自非語言,臉部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於人性的基本訊息,現在的問題是:我們的情緒和表情在多大程度上是天生的,或是由文化決定的?
這是第一本關於「面孔」歷史的書籍,借鑒二十年來對這些主題的原創性研究和思考,充滿了發人深省的個人敘述,並深入探討表情以下的意涵,追問:我們的臉究竟透露了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