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英、美激烈競價中;2025年法蘭克福書展重點書
一場關於「做自己」的革命性思考
我們總被教導要「忠於自己」、「做真實的自己」。但,如果我們的內心不只住著一個「自己」呢?
我們的文化一再鼓勵我們聆聽那個「唯一真實自我」的內心聲音 , 然而,如果我們的內在有好幾個版本的「自己」,而且它們都是真實的、都是誠實的存在,那該怎麼辦?當我們的核心身份被過往經歷、日常扮演的角色、甚至價值觀衝突所牽動時,情況就變得複雜了。
你得趕一個重要的工作截止,但今晚是孩子的返校夜;
你熱愛自小成長的教會文化,卻無法被它接受你的性傾向;
你渴望被職場肯定,但升遷卻意味著頻繁出差,這對你的家庭生活難以兼顧——又或者你只是討厭飛行。
這類大大小小的矛盾幾乎天天發生在我們身上。
心理學博士雷布.雷貝爾的研究指出,我們的本能往往是否認或壓抑那些「矛盾」或「不方便」的自我部分,硬著頭皮撐過去。這種做法或許在當下能換來一時的安全感,但久而久之卻會對注意力、情緒與心理健康造成隱性傷害,導致倦怠、憂鬱與冒牌者症候群。
根據長達15年在心理學與行為科學領域的原創研究,《眾我:擁抱內在多重自我》(Multitudes)提供一系列具體實用的課題,教我們如何辨識、解碼並管理自己的多重面貌——讓「多重性」成為一項核心生活技能,幫助我們更清晰地做出決策、建立人際關係,並過上更有方向感的生活。
他試圖解答的關鍵問題是:如果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地接納自己,會成為怎樣的人?我們又要如何將「複雜性」當成優勢,而不是缺陷?
這是一本讓你理解自我內在矛盾、擁抱完整自我的科普力作,將與蘇珊.肯恩(Susan Cain)的 《安靜,就是力量》(Quiet)和亞當.葛蘭特(Adam Grant)的《逆思維》(Think Again)齊列為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心理學之作。